氢气运输的是围绕其易燃易爆、易氢脆、低密度的特性,全程把控 “合规、操作、安全、应急” 四大关键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资质与合规先行
运输主体需具备危险品(第 2.1 类易燃气体)运输资质,车辆 / 管道 / 容器需通过特种设备检测(如高压气瓶定期校验、液态槽车绝热性能检测)。
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,考核合格后上岗,需熟练掌握高压 / 低温操作、泄漏检测、应急处置技能,严禁无证作业。
提前规划运输路线,避开人员密集区、居民区、学校、医院等敏感区域,避开高温暴晒、陡坡、急转弯等危险路段,必要时办理沿途通行许可。
二、不同运输方式的专属注意事项
1. 气态高压运输(长管拖车 / 管道)
容器与管道:选用耐氢脆材质(如碳纤维缠绕复合气瓶、316L 不锈钢管材),定期检查瓶体 / 管道有无腐蚀、裂纹,密封件是否完好,防止氢气渗透导致脆化破裂。
压力控制:运输过程中监控压力值(不超过额定压力的 90%),避免剧烈碰撞、急刹车导致压力骤升,长管拖车需配备泄压阀和紧急切断阀。
防泄漏:全程开启氢气泄漏检测仪,停车时远离火源、热源(距离≥10 米),管道运输需设置分段泄漏监测点,定期巡检。
2. 液态低温运输(低温绝热槽车)
低温防护:操作人员穿戴防寒服、防低温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槽车低温部位,防止;严禁敲击、划伤绝热层,避免破坏保温效果。
冷损与压力控制:监控槽车蒸发损耗(控制在 1%/ 天以内),定期检查压力释放阀是否正常,防止因冷损导致容器超压。
装载与卸载:低温槽车充装量不超过容积的 85%,预留膨胀空间;卸载时缓慢泄压,避免氢气快速蒸发引发或气体积聚。
3. 固态储氢运输(储氢材料)
材料保护:储氢容器需密封防潮,避免储氢材料与空气、水接触发生反应,运输过程中防止容器剧烈震动,避免材料破损导致氢气泄漏。
释氢控制:严禁在运输途中加热或撞击储氢容器,防止提前释氢;抵达目的地后,按规定条件(温度、压力)进行释氢,避免操作不当引发危险。
三、通用操作安全要点
严禁火源与静电:运输区域全程禁止明火、吸烟,禁用化纤衣物(易产生静电),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工作服、防静电鞋,车辆 / 设备需接地防静电。
通风与气体监测:运输车辆、装卸区域需保持通风良好,避免氢气积聚(危险极限 4%—75%);随身携带便携式氢气检测仪,实时监测浓度,超标立即停车处置。
负载与固定:高压气瓶、储氢容器需固定牢固,防止运输中晃动、碰撞;长管拖车避免超载,管道运输需控制流速(不超过 10m/s),减少摩擦生热。
禁忌混运:严禁与氧化剂、氯气、氟气等强氧化性物质,以及易燃液体、金属粉末等混运,避免发生剧烈反应引发危险。
四、应急处置关键流程
泄漏处置:少量泄漏时,立即切断气源,开启通风,疏散人员至上风向,用雾状水稀释驱散氢气;大量泄漏时,隔离污染区域(半径≥50 米),禁止一切车辆、人员进入,拨打应急电话,等待专业处置。
火灾处置:氢气起火时,优先切断气源(无法切断时不盲目灭火),用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,严禁用水直接冲击氢气容器,防止容器破裂扩大灾情。
人员伤害急救:皮肤接触低温液态氢,立即用温水冲洗(禁止揉搓),严重时就医;吸入高浓度氢气,转移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,必要时吸氧;眼睛接触泄漏气体或低温液体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,及时就医。
(正文已结束)
推荐阅读: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